改写后的文本:启兴网
1979年,江苏高邮天山镇的神居山脚下,一群农民正忙着开山采石。随着几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,山体被炸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。然而,当农民们走近查看时,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呆了——原本坚实的山体竟被炸出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。
这个意外发现让村民们既紧张又好奇。几个胆大的村民壮着胆子钻进洞里一探究竟,没过多久,他们脸色煞白地跑了出来,惊呼道:“快上报!这不是普通的山洞,是一座大墓,千万别乱动!”
展开剩余79%村民们的判断没错。后来考古队测量发现启兴网,这座墓葬的规模惊人,其木椁面积是长沙马王堆汉墓的18倍,显然不是普通人能享用的规格。那么,这座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谁?里面又藏着什么珍宝?
1980年,一则考古发现震惊全国:神居山汉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“黄肠题凑”,而且是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的。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好的“黄肠题凑”之一。
“黄肠题凑”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古代葬制,在汉代,它是皇帝专属的待遇。不过,如果皇帝特别恩准,个别诸侯王或重臣也能使用。那么,这座墓的主人为何能享有如此高规格的葬制?“黄肠题凑”又是什么?
“黄肠题凑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。据记载,楚庄王的葬制中就有“梗枫豫章为题凑”的说法。这里的“题凑”指的是天子的外椁室。古人讲究“棺椁”,内为棺,外为椁,而“题凑”则更进一步——它不是简单的椁套,而是一间用木条堆叠而成的“椁室”。这些木条并非竖立排列,而是横向堆叠启兴网,与棺材呈90度角,从外面只能看到木头的横截面,因此称为“题凑”。
汉代时,“黄肠题凑”通常使用剥去外皮的黄心柏木,因其色泽金黄,故称“黄肠”。能以此规格下葬的人,要么是皇帝,要么是功勋卓著、深受皇帝信任的诸侯王或重臣。历史上,仅有霍光和董贤两位大臣获此殊荣。因此,考古专家推测,神居山汉墓的主人很可能是一位诸侯王。
但奇怪的是,这座墓的“黄肠题凑”并未使用黄心柏木,而是选用了更为名贵的金丝楠木。这又是为什么呢?墓主人的身份究竟是谁?
经过研究,学者们将目光投向了西汉时期的广陵国。广陵国位于今天的扬州一带,历经六代国王,延续至新莽时期。由于墓葬曾遭盗掘,许多文物遗失,墓主人身份的确认一度陷入僵局。直到考古队发现了一块刻有“六十四年”字样的木牌,线索才逐渐清晰——第一任广陵王刘胥的在位时间恰好是64年。
刘胥是汉武帝的第四子,性格豪放不羁,史书记载他力大无穷,喜欢冒险,甚至能空手与猛兽搏斗。汉武帝晚年,太子刘据死于“巫蛊之祸”,剩下的继承人中,刘胥因性格鲁莽好战,最终落选,皇位由年幼的刘弗陵继承。然而,刘弗陵21岁早逝,刘胥再次与皇位擦肩而过。
愤怒之下,刘胥效仿兄长刘旦,设坛诅咒新帝汉宣帝,最终东窗事发,被赐死。尽管他生前要求薄葬,但汉宣帝念及亲情,可能仍允许他以诸侯王规格下葬,甚至保留了“黄肠题凑”的待遇,只是将材料换成了金丝楠木。
不过,关于墓主人的身份,学界仍有争议,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刘胥之子刘霸的陵墓。无论如何,神居山汉墓的发现,为研究汉代葬制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,其背后的故事仍待进一步探索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